2018年12月2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京召开“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换:2018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论坛”,5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就手工艺如何应对当代社会变迁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为落实该计划实施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比如传承人研培计划、传统工艺站的建设、非遗文创产品设计、非遗精准扶贫等,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手工艺热”。
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手工艺的生产不单纯是商品生产,它还是文化再生产,是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自觉利用、加工改造的过程。他们指出,当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时代又紧随而至的时候,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严重危机——其生产力的增长及创造经济财富的能力,都远不如大工业和人工智能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手工艺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居于什么位置?在国家文化战略中又居于什么位置?未来手工艺在社会生活中将担负什么功能角色?
学者们从各自的地域和不同学术研究的视角,去观察这些年的中国手工艺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认为,发展手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释放人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为全社会提供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助于促进年轻人自主择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有助于缓解快速社会变迁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焦虑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破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增强文化体验的魅力。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认同,成为共识。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手艺人该如何应对资本市场风险、如何提高创意、创新能力、如何回归工匠本位,传承时坚持道技并重、国家又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手工艺作坊达到文化观光产品的标准,以求更好地释放其文化服务功能等问题各抒己见,贡献智慧。(光明融媒记者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