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天际
“无论是多么悠久古老的文化,一定要有当代年轻人热爱,有市场需求的存在,才会有可持续的未来。“贵州省榕江县月亮故乡文创公司负责人刘洋这样说。刘洋的团队在淘宝平台和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铺平了传承千年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入淘道路,在互联网时代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传承之路。
事实上,这并不是非遗技艺和淘宝的首次接触。今年年初,淘宝发布的《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显示,目前已有5成国家级非遗手艺入驻淘宝平台。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淘宝消费者人均购买非遗、老字号商品超过2件,5成消费者购买金额超过300元,其中80、90后消费者占比超过7成,年轻一代早已成为传统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刘洋姐弟在北京打拼多年后回到老家,在榕江政府的支持下,致力于当地非遗工艺的传承和经济状况的改善。然而,复杂的工艺、传统的图样和小众的市场让他们屡屡受挫。直到去年8月,一直关注传统工艺的淘宝服饰小二湘南结识了刘洋姐弟,也因此拉开了非遗手工艺组团触电、触网的序幕。
在淘宝服饰行业的推动和支持下,湘南和他的同事们联系了对非遗工艺很有兴趣的优质淘宝卖家,深入非遗资源丰富的黔东南地区,和手工艺人们一起将刺绣、蜡染和侗布等少数民族特有的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结合,帮助非遗手工艺人持续自我造血,同时也赋能商家完成产品升级。
榕江当地有一位手工艺传播者赖蕾告诉记者,过去几年,黔东南的古老民族手工艺因其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也曾吸引到很多外部商业机构前来寻求合作,包括国外奢侈品牌爱马仕。但是,此前当地的传统工艺基本都是靠绣娘闲暇时间在家完成,缺乏商业化标准和量产能力。包括传统手工艺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年轻人的审美等问题,也是手工艺人们需要思考的课题。正因为这些现实难题,当地的非遗手工艺一直没有走出一条完整的商业化道路。
非遗工艺和电商的结合,不仅为年轻人主动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也在无形中对工艺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淘宝大量的消费者需求也在渐渐改变当地手工艺的现状。
按刘洋的经验来看,如果一朵绣花以120元的价格提供给淘宝商家,只需要200朵绣花的订单就能让一名村寨妇女一年不用出去打工。这笔订单还能帮助贫困村寨完成7名贫困户的脱贫指标。
从“指尖手艺”到“指尖经济”,当地政府也在这次非遗入淘的契机中找到了有效的脱贫新模式。榕江县副县长陈尚京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淘宝平台、商家和政府的三方研讨会上明确表示,将牵头制定非遗手工艺的商业化标准,不遗余力地支持手工艺入淘。她期待,率先上淘宝推进手工艺转型的国家级贫困县榕江,能成为互联网时代中非遗传承新模式的探索者,和脱贫致富的先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