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非遗研究 传统工艺研究 申报指南 政策法规 科研团队 艺术之窗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正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侯样祥研究员应邀做《艺术学研究法与论文写作》讲座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18 08:34:10   点击数: 打印本页
字号:

能否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是在读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也是青年教师能否顺利晋升职称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在教育部加强对毕业生论文复查力度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2019·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传统工艺与非遗传承”学术活动月有幸邀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老师,以《艺术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题,围绕选题问题、证据问题、结论问题、技术问题这四个问题展开,做出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     

选题问题:优秀的选题一定来自成功的质疑。质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研究来讲,质疑是寻找到高质量选题的最佳途径。在这一点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不仅可以质疑经典,而且可以质疑常识,甚至可以质疑导师……从这个角度讲,如果将胡适之先生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改为“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也是可行的。毫无疑问,质疑水平越高,选题水平也就越高;质疑越多,选题数量就可能越多。因此,但凡有写作论文任务的硕士、博士生乃至青年教师,都必须养成好质疑的习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成功的质疑是学问,不成功的质疑也是学问。这就是质疑所产生的价值。

证据问题:“三重证据法”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有了选题,有了好的选题,只是完成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为了成功实现“论从史出”,还必须下苦功夫广泛搜集可靠的资料。资料即“证据”即“论据”。而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田野资料是学术研究的三个重要资料来源。这就是“三重证据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重证据法”与自然科学领域的“观察”与“实验”等手段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目前最先进、最客观的研究方法。当然,需要警醒的是:文献要考据,而且有一手、二手之别;实物包括考古与馆藏等,无一不需要辨伪;田野则要极力避免陷入道听途说的泥潭。此即是说,有证据吗?证据可靠吗?证据充分吗?是一切学术研究的生命。

结论问题:让研究结论无限接近事实真相。结论即观点。与自然科学研究有所不同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不大可能产生唯一的可以反复验证的结论。因此科学精神中的“唯一”似乎并不太适合人文社会科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界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倒是适合用来形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尽管如此,在研究生论文写作中,“让研究结论无限接近事实真相”,依然是所有写作者及其论文最起码的职责与追求。需要强调的是,就学术表达而言,还必须做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证据不足应存疑。事实上,存疑也是学问。这不仅成为验证论文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写作者科学精神的最佳体现。

技术问题:学位论文基本构架及相关技术问题。一般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大致由“绪论”“正文““结论”等三部分构成。显然,这些都是形式问题。但是,如何写好每一部分,如何布好论文全局,以及如何使三部分内容无缝对接,甚至如何给论文及其章节进行合适的命名等,无一不是要认真处理的技术问题。以“绪论”为例,在研究生论文中,至少应该清晰地表达如下三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写这个选题?你凭什么写这个选题?你准备怎样写这个选题?据相关研究结果,“文献综述质量较低”,也是导致硕博论文不合格的重要方面之一。固然,能明确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未必就是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但是,不能清晰表达这三个问题的,一定不可能是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还有“引经据典”与“抄袭剽窃”之间的界限等一系列严重困扰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技术问题。因为“论文规范性欠缺”是导致不合格研究生论文产生的第二大原因。毫无疑问,此时此刻的“技术”问题绝不仅仅是个“细枝末节”,“技进乎道”应该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

 侯老师的讲座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吸引了众多的校内外师生前来聆听,全场座无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