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非遗研究 传统工艺研究 申报指南 政策法规 科研团队 艺术之窗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转载】恭王府博物馆驻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非遗+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忻州网   作者:王文华   发布时间:2019-07-21 15:06:48   点击数: 打印本页
字号:

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处,拥有古代军事要塞雁门关、佛教圣地五台山、遍布全境的古长城等。勤劳智慧的忻州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技艺、曲艺、民俗等,散发着黄土地泥土的芬芳。拥有五台山佛乐、定襄面塑、代县剪纸等国家级非遗15项、省级非遗52项、市级非遗130项。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自2017年成立以来,充分挖掘当地文化遗产资源,组织非遗参加展会、走进景区、与企业合作、开展培训,借助“非遗+扶贫”模式,不仅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更发挥了文旅融合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山西经验”。

文旅融合让传统技艺重放异彩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传统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工作站首先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了“山西忻州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原汁原味的忻州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组团亮相北京,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在恭王府展会现场,繁峙县晋绣坊签订了大订单——2.8万元的“福袋”、5万元的“天下第一福”绣品和1.8万元的小戏装100套。

2018年9月,工作站再次出发,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定襄面塑、神池月饼、代县和繁峙的布老虎、繁峙银器等吸“粉”无数;北路梆子、挠羊赛、杨家武术等展演获得阵阵喝彩。通过展演,让更多观众了解了忻州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建设成果。

项目“走出去”的同时,非遗人员也“走出去”培训。2018年,工作站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静乐剪纸专题培训,之后又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办了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队伍培训班。各类研修、研习、培训工作密集开展,全市上百名领导干部、从业人员得到了专业培训。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工作站还积极搭建平台,让年轻的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启动了“高校驻站调研计划”“设计师驻站调研计划”“文创企业驻站调研计划”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百名师生走进忻州,聚焦忻州,开展与非遗项目相关的设计研发工作。

好手艺成为脱贫的加速器

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非遗传承人和景区、文化企业合作,促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与“动态保护”,带动非遗传承人通过交流合作增加收入。

工作站站长孙冬宁介绍,“打造活态文化空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恭王府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成功经验。工作站结合恭王府博物馆“福”字文创工作,授权设计生产了“福饼”;开发了以静乐剪纸为素材的儿童绘本等,为传统技艺找到了市场。在合作过程中,剪纸艺人辛翠平被一家公司聘请为剪纸设计师,月收入4000余元。

针对一些妇女虽有一技之长,但脱贫路径不宽的情况,工作站联合忻州市妇联,以“企业+贫困妇女”模式,通过参加恭王府的各种展会和展览,使非遗项目与脱贫工作精准对接。静乐县丰润镇泊水村的巩艳萍自从在恭王府销售剪纸以来,现剪现卖,收入可观。

代县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作的恭王府题材的剪纸也销售火爆。为了设计出适销对路、游客喜爱的商品,雁剪阁以恭王府为主题,设计创作了许多剪纸作品,并准备生产一批剪纸文创产品。“剪纸文创既能使用又能作为艺术品欣赏,为剪纸艺术增加新载体的同时,也能让姐妹们增加收入,真正使非遗传承与扶贫增收紧密结合。”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经理王惠忠说。

据介绍,工作站还通过设立展示区、创建剪纸合作社等,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雁门关游客服务中心的非遗展区,精美的华亭琉璃、惟妙惟肖的布艺挂件、巧夺天工的杨氏古建、栩栩如生的代州剪纸、活灵活现的雁门刺绣等非遗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员工王梅生说:“虽然很辛苦,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剪纸技术还能变成钱,就不累了。”据介绍,王梅生去年劳动之余剪的作品给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还不误我种地、做饭和接外甥!”她高兴地说。

通过工作站的引领带动,忻州全市380余名贫困妇女实现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非遗+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劳动妇女走出锅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使她们的好手艺成为家庭脱贫的加速器,实现了“剪着花、养着家、守着娃”。

为非遗保护注入持续动力

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振邦说,忻州将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将工作站打造成全国示范站,为全国“非遗+扶贫”提供“山西经验”。

今年1月,“年画重回春节”主题展览活动“言好事,降吉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年画精品展”在静乐县拉开帷幕。100余对门画,20余幅灶神、财神等题材的年画,向市民游客展示了天津杨柳青、湖南滩头、湖北老河口、四川绵竹等全国18个地区的非遗魅力。

孙冬宁介绍,通过展览、展销、调研等工作,工作站实现了文化精准扶贫,提升了忻州传统工艺质量和技艺水平,形成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持续动力。

据了解,今年忻州市还将紧抓静乐剪纸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契机,结合忻州传统工艺分类工作,拓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传统工艺项目,深入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促进非遗保护与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的结合,让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开展非遗记录工程,实施“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同时推动非遗场所纳入旅游线路,让非遗产品成为消费品、旅游商品走向市场,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项目进景区,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